军工业的荒漠神话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四年内造出首辆国产坦克

时间:2023-07-05 来源:首页/沐鸣2注册/登陆平台

  在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名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

  不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深知这两场战斗的胜利是靠着将士们的战斗意志以及出色的指挥赢下的,我国陆军和潜在敌人之间,依然存在着极大的装备差距。

  在众多陆军武器中,有着陆战之王美誉的坦克自然是研发的重点,当时党中央领导人将制造首辆坦克的任务交到了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手里。

  当时该工厂连厂房都没有建好,但工人们还是依靠惊人的毅力,在十年国庆大典前生产出了第一辆国产坦克,向全世界显示了我国的军工实力。

  在1955年4月,国家计委通过了自主研发生产国产坦克的计划,在经过仔细挑选后,将这一重任交到了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的手里。

  当时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才刚刚成立不久,厂里的工人听说这一消息后群情振奋,都想投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之中。

  但是,完成这个任务只靠主观能动性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所在的包头,是内蒙古工业基础最好的城市,但是其和当时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当时工厂里的高级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也没有足够大的生产车间,这都是摆在工厂领导面前的实际问题。

  年仅三十六岁的厂长郭韫,为了能够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为工厂的扩建和生产线的改革提出了多个有效的方案。

  在完成方案制定后,他也天天和工人们奋战在建设一线,在一片荒漠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工厂。

  为了能够赶在十年国庆大典前,完成坦克制造任务,许多工人们甚至将行李搬到了车间,累得不行的时候,才去休息一会儿。

  还有的工人甚至在水泥还没完全干透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设备调试,并开始了生产工作。

  但即使这样,想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工厂建设和坦克生产依然十分困难,为此厂领导提出了平行、立体、交叉、流水作业的施工方法:

  当时厂里的技术人员在完成学习后,也会主动参加到工厂的建设之中,工厂也以奇迹般的速度进行着扩建。

  在工厂建设的过程中,朱德、张爱萍、林伯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临现场进行了视察。

  张爱萍将军更是为工人们题写下了“研制新坦克,铁骑壮军威”的标语,他们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工人们的生产热情。

  在1957年的时候,随着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机械厂的经费出现了一定的短缺,工人们面对这种情况想了许多节约资源的办法,才终于度过了难关。

  1958年随着的开始,工厂领导也顺势提出了,要在年底做出一辆试验车的口号。

  但是当时距离苏联为我国提供T54A型坦克图纸,才刚刚过去了一年多,工人们对于零件生产还没有完全掌握。

  面对种种困难,机械厂的工人们喊出了“苦战40天,红军能夺下腊子口,我们就能突破第一关!”的口号。

  面对冲压车间产能不足的问题,他们通过手工打造零件以及用废铁皮制作土样板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在他们的努力下,机械厂终于在1958年底完成了坦克十四个大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工作,除了炮塔之外的零部件均通过了调试。

  由于这台坦克没有炮塔,因此暂被命名为“中苏友谊车”,虽然没有完成工厂领导的预定计划,但随着“中苏友谊车”的缓缓开动,坦克生产的第一道难关终于被突破了。

  在完成了坦克车身的生产和组装之后,如何生产坦克炮塔成为了机械厂要面对的下一个难题,当时距离阅兵式只剩十个月的时间了,他们必须要想办法攻克这个难关。

  在去上钢三厂学习的时候,机械厂的工人们带来了苏联专家给予的制作方案,其中对部分生产细节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但是上钢三厂和苏联炼钢厂的生产设备并不一致,这些资料并不能很好地适配我国的生产设备,如果按图索骥的话,一定会出烦。

  机械厂的工人们只好从头开始学习,他们跟随着钢厂工人每天一起工作,并仔细观察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熟悉了操作流程之后,他们也尝试着开始生产制作炮塔所用的特种钢以及铸造炮台。

  当时正是活动最火热的时候,上钢三厂也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但是厂领导知道坦克生产的重要性,他们为机械厂的工作小组创造了最好的学习条件。

  在他们的帮助下,几名机械厂的工人终于掌握了整个制作流程,并试做了六个炮塔。

  与此同时,包头的工人们也丝毫没有闲着,他们一边完成着坦克车身的生产,一边建设全新的炼钢车间,毕竟从上海运送炮台到这里组装,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在他们加班加点的努力下,当上海小组带回来六个炮台的时候,内蒙古的炼钢和浇铸车间也可以投入使用了。

  组装车间的工人们先将带回来的炮台组装到了车身之上,并找来坦克连的战士测试了炮台的性能,在得到极佳的反馈之后,上海小组的成员便将自己掌握的炼钢和铸造技术倾囊相授。

  在攻克了技术难关之后,机械厂的工人们还要赶在国庆阅兵之前完成至少三十二辆坦克的生产和组装。

  之前他们在生产测试坦克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手工零件,这种方式在大规模生产中是很难运用的,而且也会让坦克的质量变得不稳定。

  因此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们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便会聚在一起开会,研究零件流程化生产的问题,一条条全新的流水线也出现在工厂之中。

  在他们的努力下,1959年5月底,他们就完成了三十二辆坦克的生产和组装,并将其交付国庆阅兵的参阅部队。

  在完成了坦克的生产和调试工作之后,机械厂工人们的任务并没有告一段落,他们还需要派出一支几十人的技术小分队,跟随参阅部队进京训练,负责坦克的保养和维修工作。

  当时正值八月份,是北京城最炎热的时节,这批工人们白天要盯着坦克方阵的训练,观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随时准备进行维修,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还要钻进坦克里对坦克进行保养。

  在密闭的坦克车厢里,温度甚至可以达到四十摄氏度,为了保证照明,维修工人们还要点亮几盏高瓦数的白炽灯,这让车厢变成了一个可怕的蒸笼。

  更要命的是,为了检测坦克性能,他们还需要在车厢里操作十几公斤重的仪器和零部件,每次他们从车厢里出来,都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但这群技术工人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的怨言,他们知道这批凝结着自己心血的坦克能够出现在阅兵式上,对于国家的国防事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在他们的努力下,这批坦克在国庆当天顺利完成了检阅,没有一辆坦克出现故障。

  当国产坦克方阵驶过的时候,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纷纷鼓掌致意,并向外国友人介绍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坦克。

  后来这款仿制T54A的坦克,被正式命名为59式坦克,并在国内大规模量产,在完成部队配装之后,59式坦克还被出口到了十多个国家,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出口的自主生产重武器。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我们的军工产业已经逐渐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59式坦克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生产这辆坦克时,先辈们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他们这种奉献的精神让我国的军工业,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弥补了几十年的空白。

  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理应和驾驶坦克开过的战士们一样,接受我们的欢呼。

  本文关于中国59式坦克诞生过程的相关内容,参考自《中国第一辆坦克是这样诞生的》,刊登于《军工文化》2014年05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邵阳:黄金机械厂爆炸了?扯淡的康某被行政处罚
下一篇:资讯》天辰化工有限公司(机械厂)2023年度维保工程劳务分包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