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路上的“追梦人”

时间:2023-07-30 来源:首页/沐鸣2注册/登陆平台

  从蓬莱圣地康定高原,到长江下游泰州港口;从华夏城池襄阳矿区,到西陲屏障陇西大地;他用最坚实的脚步丈量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调研35个施工现场,拜访42个零部件企业,参研12款新能源装备,参编11项专利申请……这些数字,并不能完整概括卢盼的5年能源革命路。

  5年坚守不懈怠,答案唯有热爱。他带领团队勘察隧道矿山,测算平原谷地,先后解决10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参编行业标准6部,填补多项国内高端装备技术空白。在漫长的研发道路上,他用满腔热血和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诠释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虽然获得无数奖项和赞誉,但卢盼始终保持谦和低调,他身着蓝色工装,手提黑色电脑包,办公桌前时常摆放着《工程机械》《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书籍。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一条未曾开辟、前途未卜的能源革命道路?卢盼答道:“面对高原建设机械设备与人争氧,设备功率下降等‘痛点’,我们启动了国内首例新能源高原隧道装备科研项目,去实现几代高原建设者的梦想。”谈到破解世纪难题,他信心满满。

  2018年,卢盼走进长安重工“科创驿站”内,讨论声此起彼伏,墙板上挂满了施工组织方案、电气电源匹配表、传动路线流程图、海拔气压氧气测算表,他每月都会召集团队在此头脑风暴……那时新能源装备仅仅停留在“纸上课题”,并没有人敢断定这项科研是否能取得成功。

  “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卢盼介绍道,由于之前从未有人做过大型工程机械电动化方案,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数据全靠每次前往高原隧道洞内测算,每项数据在卢盼心中,都有着沉甸甸的重感。

  从方案设计论证到零件选型匹配,再到电控策略制定,科研团队共同想办法,夜以继日做试验。历经几十次模拟比对,相继攻破电池、电控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聚力成势,酿成蜕变之势。高大轮毂、双碳绿主色调、铁臂强劲有力……2020年,奋楫3载终“成器”,在甘肃陇漳高速公路项目乌梁隧道20余名专家的见证下,由长安重工研制的国内首套新能源挖装运产品“天路号”正式发布。

  “从山岭高原到隧道矿山,从零下40℃到60℃,设备均可使用。”卢盼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道。设备可应用各类作业场景,为缺氧烟尘遍布的隧道带来“绿意”,当他看到这项“零碳黑科技”在使用过程中收获阵阵好评,顿时倍感欣慰。

  卢盼深知,自主创新没有休止符。他将设备发布作为创新起点,带领团队前往各施工现场监测使用情况,记录各项运行参数。“电控系统模型需要修正,设计与实际工况有偏差。”“低温工况下,制热系统还需改进。”……他将每项问题在笔记本中记录,并带领团队逐个攻破。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建设现场,卢盼用对讲机向观摩客户讲解,“我们将新能源装备升级至3.0版本,对电源、电控、传动等关键系统进行了迭代升级,升级35%内部元器件,低温工作性能提升2倍。”客户们频频点头,对升级后的新能源装备表示赞许。

  在地下20余米的盾构施工隧道内,相当于地上7层楼的高度,新能源电机车正在隧道内紧锣密鼓的运输,牵着多辆渣土车行驶至出渣井口。卢盼介绍,目前的新能源装备矩阵已有15款产品,但这不是终点,仅仅是研发团队的起点。

  “做科研很辛苦,但我也乐在其中。一次实验的成功、一次数据的验证、一次瓶颈的突破,都能让我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颁奖表彰大会上,卢盼接过沉甸甸的奖牌时说道。在他心中最值得兴奋的,是新能源装备在祖国四面八方播撒着绿意。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卢盼带领的科研团队一路创效创誉并进,成功打造6大类高端产业矩阵,多项装备占领全国70%以上市场份额,新能源装备销售创誉国内外46个城市,得到施工单位和业主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未来也许有羁绊、有挑战,但卢盼仍会带着团队一直坚持下去,在能源革命这场征途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串串坚实脚印。(张文)



上一篇:财经猎豹丨大手笔重组!江苏国企改革升级
下一篇:问下大伙都是干嘛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