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接力棒” 创出“不一样”

时间:2023-10-28 来源:首页/沐鸣2注册/登陆平台

  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家素质的提升是一大关键。当前,许多民营企业已进入“掌舵人”代际传承、新老更替的重要阶段,父辈创业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如何引领企业继续发展,成为“创二代”迈向企业家征途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不当“富二代”,争当“创二代”。本报邀请了几位新生代民营企业经营者讲述他们坚守实业,在创新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

  我是90后,目前在河北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担任河北誉仁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主营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等产品。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父亲创办的企业工作。当时,很多人觉得我是“背靠树荫好乘凉”,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决心闯出自己的天地。

  彼时,保健食品和康养行业的行情看好,我认为自己抓住了“成功密码”。在没有经过充分市场调研情况下,就坚持开发有机硒产品和推进智慧康养项目。结果初战折戟,市场反响平平,远低于公司预期。这次打击让我懂得创业的艰难,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学习。

  在父亲的建议下,我从基层做起,钻研公司上下所有的工作流程,向员工学习具体业务。几年积淀下来,我对市场有了更敏锐的把控,也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了系统的见解。

  有了之前失败的经历,我不再轻易冒进,而是首先立足市场,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和饮食习惯,公司陆续推出多款有机硒产品。这一次,市场反应不错。我还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开通了线上商城,并大胆拓展业务范围;同多家康养机构合作,推出定制康养服务。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客户上门求合作,公司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五年过去了,如今公司已在健康行业开拓出一片天地,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产品销往北京、河南、湖北等11个省份。

  如果说父辈白手起家创业是一段艰辛的历程,那么“创二代”则意味着另一个挑战。我们要在父辈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引领企业取得新的发展。这几年,“创二代”相继走到台前,我们有理想,有干劲,也有新思路,相信我们能在坚守实业、创新发展中放飞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时,白手起家的父亲,已经把那家小模具厂,经营成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门生产高精度疑难配件,已有20多项专利成果。

  回国之后,是接手企业,小富即安?还是开拓创新,转型升级?此时,中国正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我的家乡黑龙江也开始推行禁烧秸秆政策。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秸秆回收前景广阔。而纵观当地市场,秸秆回收领域的机械设计制造,几乎还是空白。

  我心中的“创业梦”有了方向:不再让秸秆白白被焚烧,要研发生产生物质收获及包装设备,让资源回收更高效。

  正如父亲所说,先脚踏实地“从业”,才能行稳致远“创业”。我先加入了父亲的公司——牡丹江市万通微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从一线做起:在研发中心,和专家一起做改进实验;跟着采购经理,钻研一张张表格背后的精打细算;带着市场部业务员去南方出差,逐个企业做“陌生拜访”。

  有了技术和人才积累,创业时机逐渐成熟。2015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

  然而,因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农业机械的试验成本极高,研发经费很快见了底。好在家乡的政府和百姓们热情善良,得知我们在研发秸秆收获设备,科技部门和人社部门帮忙筹来资金;熟悉的农民朋友提出,为公司提供免费动力机械和试验场地。

  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先后研制开发出针对不同运距及配套动力的6种秸秆收获设备以及秸秆压块生产线,其中破碎型圆捆机为公司首创,极大降低了秸秆收获成本。

  未来,我们要更好地以政策为导向,集中科研力量研制开发符合东北地理环境及耕种特点的农机设备,同时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印象很深,第一个项目恰逢集团准备“上马”3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父亲当时叫我来做,此时我刚毕业,哪里懂什么板材生产呢?大项目压在了我的肩上,不管成功失败总要勇于尝试。公司生产的薄板将要进军家电外壳高端领域,是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带着30人的团队,从方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到安装调试,每一个流程环节都重新学习,这样的过程很煎熬。但看到成功曙光的时候,我和团队成员都非常开心。

  2006年1月,3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全线投产。看到第一卷薄板钢卷生产出来时,就像亲眼见到自己的孩子落地一样。这个项目当年就创造了15亿元销售收入,现在的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公司已成为国内知名家电企业的稳定供应商。

  为在集团内部推行更加先进的管理系统,我选择在3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上先行先试,采取“减员不减资”方式,同步配套机器人上岗作业模式,实行全员系统化管理与考核。新机制实施一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车间配备人数减少近一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既要尊重父辈,又要坚持不破不立的方式,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我把实实在在的成绩摆在大家面前。

  为了让企业一直有竞争力,我重视创新,把集团利润的5%作为研发经费,对原有产品进行提档升级,并不断开发满足市场需求且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

  如今,企业发展越来越好,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将继续深耕行业,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我的家乡慈溪是世界级的“小家电之都”,生产制造了全球约60%的小家电。我的父辈于2001年创办了宁波卡帝亚电器有限公司,一开始生产空调等电器。从小,我就对电器充满了好奇心,放学就在产线上左看看、右瞧瞧。

  2015年,我从英国学成归来后回到家乡。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学习相关知识,并参与了一些项目。回国后,我并没有急于参与公司经营,而是先沉下心来调查研究,寻找突破口。

  调查后我发现,此前公司只顾埋头生产,对销售关注较少,更没有电子商务的意识。2017年,电商正处在高速发展中。我主动请缨组建团队,让公司搭上电商快车,效果还不错,销售额逐年增长。不仅是我的父辈,公司其他人都对我这个喝“洋墨水”的人刮目相看。

  在负责电商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新问题:公司此前主要跟随国内其他企业的脚步,主打高性价比,利润率低不说,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这种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于是,我带领一个技术团队,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研发功能更丰富、设计更精美的产品,向高端市场拓展。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渠道创新。我与团队其他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讨论到半夜是常态。

  2019年,公司转型开始取得了成果,不仅高端产品的销售额实现较大增长,还和要求严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以我们生产的冷暖两用无叶风扇为例,突破了电风扇的使用场景,可以让用户在冬天使用电风扇取暖,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的好评。

  一路走来,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慈溪市委统战部多次组织活动,带着我们这些小家电产业的从业者前往广东顺德、安徽合肥、浙江义乌等地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寻找差距。

  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止。未来,我会继续扎根一线,让产品朝着时尚、智能、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1984年,北海市被列入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也正是在那一年,我的父亲带着老家的叔伯亲戚,从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的一个小乡村来到北海市,创办了北海市包家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说是公司,其实只是一个30人的小工厂,主要生产红砖、水泥砌块等建筑材料。1990年,父亲把我从家乡接到北海,我也更加了解了父亲从事的事业。印象里,父亲总是早上六七点就起床,到车间查看石灰石的破碎、红砖的烧制等生产环节。在父亲的勤勉开拓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父亲的公司,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积累经验。头3年,我一直在做销售。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工地上推销产品时,总是会遇到采购员的冷脸,最开始的1个月,我甚至连一笔业务都没有完成。当时,我整天泡在工地上,跟采购员待在一起,介绍自家产品的优势,还提供一部分产品供试用。终于,我的坚持和诚意打动了他们,在进入公司后3个月,我的业务有了起色。

  渐渐地,我走上了管理岗位,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我始终记得父亲的叮嘱:“咱们做的是盖房子的材料,一点都不能马虎。”在确保生产质量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让公司运行更加规范。我大力推进设备更新,把传统用来烧制红砖的炉窑升级成半自动化的轨道式炉窑,只需要按下按钮,就能自动送砖入炉,可以节省1/3的人工。我还在生产和包装的各个环节引入机械臂,实现自动化操作。

  接过“接力棒”以来,公司发展蒸蒸日上。市场瞬息万变,公司要想发展得好,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希望自己能在父辈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带领公司更好地走下去。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普洱市的大开河村。1988年,在我父亲那个年代,我们村子第一次接触到咖啡。那一年,国外公司看中了这里优良的自然条件,决定大规模购买普洱当地的咖啡原料,大开河村成为普洱市最早规模化种植咖啡豆的村子之一。

  我父亲是村子里第一代咖农。当时村里的咖农只管种,没什么议价权。咖啡果红红绿绿,质量参差不齐。只要达到收购标准的及格线,种好种坏一个价。咖农们只把这当成一种国外的农作物,种了就有人买走。

  201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村里,那两年恰恰是咖啡国际期货价的低点,咖农损失惨重。我意识到只有好豆子才能跳出单一集中收购模式,摆脱困境。

  父辈坚守原产地30多年,一直处于单一生豆供应模式。2015年我们决定转型做精品咖啡。从那之后,村子里的咖啡鲜果处理站收到的咖啡鲜果,不再是红红绿绿,而是统一为红色。为提升品质,我们要求必须全红果采摘,把控好咖啡鲜果质量。

  过去在村里,咖啡的生豆处理方式仅有水洗一种,单一处理方式也让咖啡风味很是单调。我报名参加普洱市咖啡生豆处理的培训班,把日晒、蜜处理以及双重厌氧发酵等处理方式带回了大开河。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家豆子的处理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精品咖啡馆经营者来到了大开河,以更高的价格在原产地求购高品质豆子,作为自家咖啡店的特色产品。大开河咖啡的精品豆产量从初期的年产4吨提升到60吨,市场需求量还在稳步上涨,精品销售收入占比60%。

  “咖二代”继承的不只是财富,更是一种责任,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或者出路。对于未来,我希望除了咖啡品质的提升之外,还可以把这个咖啡庄园朝着文旅的方向去发展,把庄园的体验馆和咖啡馆做好,在帮助村民增收的同时,也可以把本地的食物分享给更多远方的朋友。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潮评丨亚残运会在江南浪漫中展现“阳光、和谐、自强、共享”精神
下一篇:浅谈工程机械行业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