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技工笔记下的机械中国工人:请尊重技术善待中国未来

时间:2023-06-06 来源:首页/沐鸣2注册/登陆平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机械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然而,纵观当今的工业领域,人才缺失,轻视犹存,技术工人们所遭受的偏见与不公,似乎十几年来都从未减缓。

  一位德国技工笔记下的机械中国工人,令世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身上。作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素质产业工人们却往往等不到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症结的化解,不应只依靠对国外体制的简单复制,唯有尊重技术,善待中国未来,方能让大国工匠后继有人。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都处于野蛮的时代。企业资本家将流水线效率抬升到极致,他们关心的唯有效益二字。冰冷的厂房中,伴随着机器发出的恼人轰鸣,技术工人们退化成一个个僵硬的机器部件,不停歇的重复着机械劳作,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两点一线的日子,消磨掉了昔日的雄心壮志,但为了生活,他们只能如同上了发条的玩偶,不知疲倦的继续在闭合环路上前行。这就是一位德国技工笔记中,所刻画的机械中国工人的现状,简单直白,却如此的发人深省。

  对于工业领域而言,正常的人才结构配比,应为科学家:工程师:技能人才=1:10:100,不过,实际情况在中国却稍显尴尬。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整支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的占比,德国为50%,日本为40%,而中国仅为5%。

  然而更令人叹惋的事实是,早在三十年前,中国的高级技工占比就已经是5%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沮丧的承认,在工业科技飞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于技工培训体系的构建上,其实并无长进。

  高薪筑巢难引凤,大国工匠何处觅?面对着中国两千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企业发展惨遭掣肘,制造业转型屡受制约的案例,不知凡几,比比皆是。于这种背景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培养“高级技工”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难道我们国家,真的无法培育高精尖的技工人才了吗?其实不尽然。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装技术骨干,钳工顾秋亮已经记不清,他在深海中度过了多少小时。

  组装潜水器需要面对十几万个零件,承受密封性的巨大挑战,更要达到“丝”级精密度要求。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团队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唯有顾秋亮一人而已。

  身为一名焊接工,高凤林在征五号火箭发动机上动了上万次“精密手术”。艺高人胆大的高凤林,需要实施三万多次的焊接,才能将发动机上数百根细如发丝的空心管线焊接,而留给他的时间误差,仅有0.1秒。

  载人航天、高速铁路、核电技术……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世界有目共睹。从西学东渐,盲目崇拜,到鼓吹日本、德国制造,到如今为“made in China“昂起头颅,我们的自信心从未如此丰盈。

  然而,在屈指可数的大国工匠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两千万人才缺口黑洞。只有尊重技术,中国的发展才有未来。国之大匠,万不可后继无人,弥补技术工人人才缺口,刻不容缓。

  实际上,在我国高级技工缺口已达千万的背景下,为他们开出的薪资已完全不输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但一个尴尬的现象也由此产生,即使各家公司纷纷开出如此薪资,当下的技工岗位却仍是无人问津。这种荒谬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畸形人才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以来,便是士为最高,农次之,工更次之。如今的世人也普遍认同“读书改变命运”,学历等同于知识,只有大学毕业后,才能找到光鲜亮丽、日进斗金的好工作。

  而工作环境较差,经常满身油污的技术岗位,对大学生们而言,自然谈不上体面二字。于是,尽管对于技工人员需求很大,且薪资不输应届生,部分高级技工岗位更是月薪过万,但仍极少有年轻人会将目光投向工厂企业,更遑论前来工作。

  其次,便是我们的职业教育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生源。在读书之上的喧嚣背景下,“选高校,弃技校”仍然是许多家长的不二选择。

  在这一点上,德国院校的做法很有可取之处。德国的大学分为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大学,前者偏向于技术,后者偏向于学术,而且前者的毕业生,往往在社会中更加吃香。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技工岗位的发展通道狭窄,一眼便可望到尽头。技术工人前景的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工种的单一与劳作的重复性。在现行体制下,无论月薪多少,他们都像是被囿于一线车间的囚徒,与没有尽头的加班制度共度此生。

  尽管国家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但与产业升级所带来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仍是供不应求。对于企业而言,招到高素质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而且对毕业生进行的重新培训,也会导致整体员工队伍难以稳定。

  面对即将开展实施的“十四五”规划方针,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唯有尊重技术,尊重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我们的复兴之路才能成为光明坦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至国家、下至企业,各行各业的人才都不可或缺。我们既需要科学家、工程师这类领导者,更需要技术工人这类一线执行者。这二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否则产品将无法生产,公司将陷入停滞。

  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华丽转身的途中,技工人员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当前情况而言,一线技工水平的高低,对产品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产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对外面貌。

  技术工人是当之无愧的企业中坚力量,这一点不容质疑。抛弃陈旧的人才观念,才是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的关键。

  技工人员的社会地位必须受到重视,技工人员的工作环境亟需得到改善,技工人员的收入理应得到提升,技工人员的发展通道迫切需要优化……唯有如此,方可缓解“技工荒”,制造强国之路才会阔步昂扬!

  我们真诚的希望,日后宣传伟大科技工作者的光辉事迹时,可以少见一些诸如生活俭朴、安于清贫这种词汇。中国的工匠理应受到人们的礼遇,他们的生活质量应得到与贡献相匹配的提升,我们的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重视与支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社会的认可。只有让专业技能体现出应有的高价值,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唯有如此,才能让大国工匠后继有人,让中国制造拥有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2022年全球暨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暨榜单发布
下一篇:中国制造再次完美逆袭!我国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机械出口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