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出版社创立7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揭秘一日十书日销十万背后的老牌出版社

时间:2024-01-02 来源:首页/沐鸣2注册/登陆平台

  中国日报2月9日电(记者 张之豪)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工业技术发展和科研愈加重视,与之息息相关的科技出版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前不久,机械工业出版社(以下称机工社)迎来了70岁生日。机械工业出版社是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承担着传播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与科技知识的重任。

  70年来,该出版社向科技、教育、大众出版领域拓展,诞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机械科技期刊《机械工人》。此外,由钱学森、钱伟长、路甬祥等专家担任编委会主任的顶级学术刊物《机械工程学报》在这里出版;数千名专家参与编写的机电领域百科全书《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在这里面世……据统计,机工社的出版主业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融媒体等新兴业务年均增长10%以上。

  如何理解中国科技出版事业的稳定增长及变迁?或许这家年龄超过70年的出版社能提供一种答案。

  20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工业化初期,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合格的技术工人队伍。在这个背景下,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其前身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家科技类出版社——科学技术出版社。此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机械科技期刊《机械工人》在这里诞生,面对生产实践,发行量一度高达40万册,为召集人才起了重要作用,被视为该出版社重要的产业版块和服务行业的重要阵地。

  一直到90年代末,整个社会的生产实践主体发生很大变化,除了技术工人,更有大量技术人员加入到生产一线。为了突出制造技术的定位,《机械工人》决定改名。据机械工业出版社副总工程师兼《金属加工》杂志社社长栗延文回忆,当时的压力很大,有着将近50年的历史和那么多专业读者,改了名字读者还认不认?

  为此,他们集思广益,做了很多准备,终于在2008年正式更名为《金属加工》。为了平稳过渡,主创人员确定办刊宗旨、服务领域和内容特色三不变的原则,而且首次使用双封面,第一封面是《机械工人》,第二封面叫《金属加工》。自此,该期刊以《金属加工》的面貌出现,打造了纸媒、数字媒体、活动、图书、增值服务五位一体的内容与传播体系,吸引了190万用户,成为金属加工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服务平台。

  此外,其他领域也紧随时代脚步。上世纪末国家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最大的科技出版社组建了团队(华章),逐步引进了系列计算机领域权威作者的经典著作,比如Core Java从第2版到13版,影响了一代工程师。

  过去几十年来,出版业曾艰难求生。然而,机工社似乎在创造者惊人的数字:出版主业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融媒体等新兴业务年均增长10%以上;2021年,出版业务实洋增加1亿元,同比增长6%;2021年,每天有10种新书出版,出版的图书日销10万册。

  现任社长李奇是机械专业出身,于1989年进入机工社,从发行部、总编室、出版咨询公司,一路到副社长、社长,亲身参与了机工社近一半的发展与成长历程。李奇精通机械专业知识,自然坚信并认可科技出版的基本价值,也就是传播一项技能,让读者能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他看来,产销实力的背后有几层因素。首先,一个基因、五大文化的文化体系。一个基因指充满市场意识,敢拼敢闯,五大文化则指遵章守纪、崇拜英雄、创新、为荣誉而战,以及追求完美。

  其次,良好的产品结构。据开卷数据统计,多年来,机工社的动销品种数排名始终位居前列,推行721的产品结构,即70%的书要有实用性,为工程师、科技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方法论;20%的书要有学术性;剩下10%留给编辑试错。在保存量的基础上,依靠新板块、新领域做增量。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最后,管理机制对外多元化、对内专业化。在对外部分,机工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建筑、计算机、经管等多个领域;对内则依据不同的垂直领域分别成立分社。目前,机工社的一线个分社,涵盖科技、教育、大众三大出版领域。

  事实上,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创造性的变革来自人们认知的跃迁。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例,出版只是其中一块产业拼图,加上机工智库、机工传媒、机工分销、机工数字,五大产业融合联动,组成了信息出版传媒的联合舰队。

  近几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业在出版内容、资源、生产、营销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也迎来了机遇和空间。在这个背景下,诸多出版社均加大新技术与内容、营销等的融合力度,对于老牌出版社,如何调动各类资源加快融合力度,成为新时期需要攻克的重点难点。

  以机工社为例,其融合过程存在几个路径:内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基础平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

  内容数字化是第一步。以机工社的手册类工具书为例,因其传统纸质、大部头的形式已无法满足一线科研人员的工作需要,便进行了纸电同步的数字化改造,提供快速查阅、公式计算等基本功能,还可以实现相关数据、表格、工艺、标准、案例的关联以及性能比较等,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帮助。

  生产数字化紧随其后。据了解,该出版社探索并应用智能化机器翻译技术,加快推动传统纸质印刷向POD数字印刷转变,又通过引入托盘式立体库、货到人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传输系统等现代仓储物流设施,以及数码印刷生产线,实现在图书印刷、存储、分拣、包装等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有效解决C端物流发货、按需印刷、实时信息处理等问题,加大效率。

  此外,营销数字化也不可或缺。机工社建立了私域流量池,包括293个新媒体矩阵各类营销号、1300余个微信群、3亿人次的年触达量。另外,基础平台数字化则注重搭建机工融媒体中心(一期、二期)、九州云播平台、机工云网校、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等重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线上线下数字化、音视频等体数字产品制作与发布。最后,管理数字化包括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社ERP升级改造一期工程、财务管理数字化等。其中,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定位为全社数字化资源收集、整合、复用、发布的总平台。

  李奇坦言:充满市场意识,敢拼敢闯是刻在机工人骨子里的基因。在他看来,市场风云变幻,机工模式不断进阶,贴近市场和创新驱动,促进综合性科技大社永葆活力。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而对于一家出版社,70岁意味着成熟与担当,对于创新与前行则更加无惧无畏。继承了为制造业创造价值的初心,未来将有无数制造业出版人持续迸发,为中国科技出版事业贡献力量。

  【世界说】外国人来华政策调整受关注!外媒:外商期待在中国的新机遇、旅游“双向奔赴”将重启

  【世界说】美高校研究报告:美国政治冲突负面影响充斥校园 教育多元化民主持续倒退

  【世界说】澳媒:美国多家银行关闭是加息“经济闪电”后金融系统的“惊雷”



上一篇:锦衣卫打怪兽?黄轩新剧有点东西!还得是路阳!
下一篇:“农业机械杂志社”学习强国号今日上线